安阳学院-凯发游戏

病理性偷窃者是在寻找母亲的小婴儿
发布日期:2017-03-06  浏览量:


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如期而至,我的头脑中不由自主地闪现出的是关于新生入学后的一个常见问题——偷窃。

偷窃历来为大家所不齿,但当你了解了他是不由自主地(就像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话题一样那么自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有何感想?

大一新生中的偷窃问题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他偷的东西并不是很贵重的东西或钱财

2、他家中一般比较富裕

3、他把偷来的钱放在一个秘密的、安全的地方,并没有花掉

4、他在偷窃时感到很害怕,同时又体验到了莫大的兴奋感

5、当被发现后问及偷窃的原因时,他会说“不知道”

6、没有心理咨询的介入,他的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

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以上现象,基本上可以断定为:他在心理上生病了,在精神病学上这种症状被称为病理性偷窃。

病理性偷窃是指反复出现不能遏制的偷窃冲动,偷的东西不是个人所需,也不是为赚钱,反而可能是被丢弃、送人或贮藏起来。偷窃前常伴有紧张感积聚,偷窃时或刚偷完则有一种满足感。同:偷窃狂。

病理性偷窃的发病原因不详,目前认为可能与先天因素、童年的精神创伤、不合理的家教、父母个性奇特等多种因素有关。病理性偷窃不能单纯与道德沦丧和品行相联系,不能采取过激的行政处分等办法加以解决,也不宜公开批评和处理。对其进行心理和行为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如果这种行为反复出现,则可适当配合抗偏执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这必须要在心理医师和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的解释,“病理性偷窃”的主要症结就在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力比多”,即我们的“内在驱力”或“原欲”,这是一种能量,需要释放,一般人通过正常的渠道,比如运动、游戏、交友、性爱等来释放力比多,当这个人选择以偷东西的方式来释放力比多,就成了“病理性偷窃”。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位好朋友讲述的故事:他的一位女同事总是在超市偷窃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每每到超市出口被机器识别出来,最后被处以几倍的处罚,每当这时她总会很难过地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但是同样的行为一直在重复发生。

温尼科特这样写道:一个经常偷苹果,而且很快就把它们送出去,并没有留下来自己享用的小孩,你可以说他是个小偷,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假如硬要逼他说出个理由,他就会变成撒谎的小孩。问题是,这个小孩到底在做什么?这名小偷寻找的并不是他所拿的东西,他是在找一个人,找他的母亲,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罢了。对这名小偷来说,能够给他满足的,不是商店的圆珠笔或邻居的脚踏车或园子里的苹果。生这种病的小孩,无法享受与拥有他所偷的东西,他只是在将某种原始的爱的冲动,借助一个幻想的形式,将它行动化宣泄出来而已,他顶多只能享受这个行动化的宣泄,以及他熟练的技巧。

一个去母亲袋子里偷钱币的两岁小孩,是在扮演饥饿的小婴儿,这个小婴儿认为是自己创造了母亲,还认定自己有权利拿她的东西。然而,幻灭往往来得太快,弟妹的出生对小孩来说可能是个可怕的惊吓。虽然这个小孩已经做好准备,要迎接弟妹的来临,甚至对新宝宝也有好感,但还是难免感到紧张。小孩本来以为是自己创造了母亲,可是新宝宝的来临却让他突然感到幻灭,因此展开了一段不由自主的偷窃阶段。我们发现。这个小孩不但不玩百分之百有权利拥有母亲的游戏,反而会不由自主地偷东西,尤其是爱偷甜食,然后再把它们藏起来。可是他并没有因为拥有它们,而得到真正的满足。假如父母了解这种不由自主型的偷窃阶段代表着什么意义,就能比较有技巧地处理。他们会容忍它。会努力让这个被抓包的小孩,每天至少有段时间可以得到特别的关注,而且这时每周给零用钱的时机可能也到了。最重要的是,了解这个情况的父母,不会用排山倒海的压力,强迫小孩认错。他们晓得,假如这么做的话,这个小孩肯定会开始撒谎和继续偷窃,而这绝对是父母的过错所造成的。

假如父母一定要对这些行为追根究底,要求小孩解释为何要这么做,反而会加重小孩的难题。对孩子来说,这些问题已经够紧张的了,而且他根本不知道原因,当然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他不但没有因为遭到误解和责骂而感到难以承受的内疚,反而会分裂成两个人:一个非常严格,另一个则被邪恶的冲动所占据。这个小孩将不再感到内疚,相反的,他会变成人们口中的小骗子。

客体关系理论将潜意识的探索阶段提前到了前俄狄浦斯时期,即出生到3岁之间。温尼科特考察了小孩子的偷盗心理,即他在寻找母亲,更确切地说,他试图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行为获得来自母亲的关爱和理解,尽管他并没有因为拥有它们,而得到真正的满足。所以对于妈妈来说能不能识别出这种不由自主型的偷窃行为代表着什么意义对于孩子来自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母亲不能正确识别,这种行为有可能会在成人身上一次又一次重演。

也就是说,病理性偷窃者所寻找的其实是来自母亲的爱,当一个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原因她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爱,孩子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如果妈妈能及时识别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意识并加以及时调整的话孩子的偷窃行为就会自动消失,否则这种行为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影响一生,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已经固着在那个不被妈妈良好回应的时间点上了,在紧张又兴奋的偷窃当下,他再一次体会到了妈妈曾经给过自己的但后来消失(或许是妈妈从来就没有给过的)的爱,在那个当下,他回到了儿时的他(内在受伤的小孩)。

曾有一段时间网络开心农场、qq农场很流行一款小游戏:偷菜。“今天你偷菜了吗?”也成为了大家见面打招呼的口头语。或许这款小游戏之所以能这么流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和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面一直在寻找妈妈的爱这部分内容有了联结,毕竟,再好的妈妈也有疏忽的时候,再好的妈妈也不可能时刻关注到孩子所有的需要,所以好多国人就成为了武志红笔下的“巨婴”。

通过此文希望能引起大家都病理性偷窃者的了解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人格和道德没有关系,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做,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帮助,他们需要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支持!

注:文中“母亲”是一个简称,母亲可以是爸爸、姑姑、姨妈、泰迪熊、毯子等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的人或物品,一般情况下是指代真实的母亲。


点击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