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学院-凯发游戏

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的人
发布日期:2016-04-26  浏览量:

想探讨“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这个现象的想法最初来源于对我的一个儿时同学的了解。这个同学一直在外地做生意,据其他同学反映他在那里挣了不少钱。他找到我的时候正值他那两年做生意不顺利返回家乡之后,原因是孩子的学习问题。

通过了解发现,又一次证实了“父母常常会把自己的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好像是孩子的问题导致了父母的不安似的”这个现象。

同学讲述了一个现象,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晚上开着灯睡觉,关灯之后就会失眠。现在即便是开着灯也睡不着,必须再开着电视,自己看着看着、听着电视声音、迷迷糊糊地就入睡了,也就是说,现在晚上睡觉不仅要开着灯而且要整夜开着电视。他妻子说有好多次在他睡觉后偷偷地关掉灯,他马上就能觉察到,好像他根本就没有入睡一样似的。现在在他入睡之后关电视也是那样,我真的怀疑他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入睡。

另一个关于“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故事的主人公是同事的叔叔,一个为了大家庭付出很多心血的男人。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有意寻找“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的人,很遗憾,到目前为止一个也都没有找到。

即便仅仅只有两个样本,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人的一些共有特点(这些结论带有假说的性质):

1、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种“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现象都是从儿时有记忆时就开始的。这种“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开始的,也就是说,好像来访者的这种现象和目前的症状之间没有关系一样。

2、一旦关灯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辗转反侧睡不着。

3、即便是入睡了,如果家人一旦关掉电灯他们能马上感知到,就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有入睡一样似的。也就是说,应该是他们入睡都比较浅,很容易惊醒,特别是当灯光忽然消失时。

医学科研研究人员证实,入睡时开灯将抑制人体中一种叫褪黑激素的物质分泌,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经常值夜班的如空姐、电信、医生、护士等夜班一族,癌症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两倍。

这是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开灯睡觉对人体的危害性。下面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这种现象产生的由来。

巴史克(1984)指出,当一个孩子在他刚开始咿呀学语的那一年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鼓励去进行交流,他可能永远不会去学习说话了(即关键期阶段)。如果病人在婴儿时没有得到帮助,轻松而深沉的入睡,那么他整个一生可能都会被避免失眠的问题所主宰。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认为:如果孩子获得了适当的安慰、喂食、爱抚和适宜的温度的话,孩子就会睡的很好。但是,他们对于噪音会非常敏感,尤其是那些没有在入睡时得到足够帮助的婴儿。作为临床治疗师,我们曾经听到自己的病人说:“我不太好意思提及这点,不过我睡觉时喜欢开着灯”;或是“我睡觉时喜欢在枕边放个音乐机,并且整晚开着,因为那样对我有帮助”;或是“有时我醒来发现自己的大拇指正塞在嘴里,我会感到失望,我以为自己30年前就已经不再吸手指了!”当我们听到这些坦白时,我们可以猜测,在他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大的时候,没有人协助他入睡。

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解释发生在我同学身上的这种现象:在他小时候睡觉的时候,特别是养成良好睡觉习惯的关键期,由于种种原因妈妈可能没有给予他充足的协助(安慰、喂食、爱抚或适宜的温度),于是他失去了轻松而深沉的入睡的最佳时期和可能性,从而就有了目前的这种现象。

我在前面提到的“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人共有的第一个特点中这样写道:“……也就是说,好像来访者的这种现象和目前的症状之间没有关系一样”。对于这个结论的合理解释我认为是这样的,来访者由于缺乏对早期安抚的需要,于是这种心理上的缺失会作为其人格发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内化于其中,从而对目前来访者的症状起作用。

关于第二点“一旦关灯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辗转反侧睡不着”。这是在没有得到充足的协助(安慰、喂食、爱抚或适宜的温度)之后儿童恰当的反映,因为没有了灯光就只剩下了令人害怕的黑暗,这足以让一个孩子内心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可以设想,最初儿童主要是担心遭到没有给他充足协助的妈妈(或其他照料者)的抛弃。但凡这种情况下儿童都会发展出自恋性的暴怒。

关于第三点:“即便是入睡了,如果家人一旦关掉电灯他们能马上感知到,就好像他们根本就没有入睡一样似的。也就是说,应该是他们入睡都比较浅,很容易惊醒,特别是当灯光忽然消失时”。一个内心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的孩子一定会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好像危险会随时袭来,就像一匹马为了防止猛兽的随时袭击就采取了站着睡觉一个道理。而必须借助看着电视、听着电视声音、迷迷糊糊才能入睡的同学更多的会让大家联想到我们小时候妈妈的摇篮曲和催眠曲,而这确实是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科胡特这样写道:

病人可以通过得到帮助来发展其转换性内化,即,创伤发生时自我抚慰的能力。这可以从治疗师对病人早期的入睡困难、在黑暗中醒来,或是对于缺席的母亲的即刻需要等问题的共情性接纳开始。

治疗师坚定地理解病人那令人害怕的对于安抚的早期需要,会让病人把治疗师内化为他从未拥有过的好的自体客体。如果治疗师帮助病人意识到他自己的婴儿期夸大或原始超我(如,他的母亲)会要求他立刻睡着的话,那么病人随后可能会感到放松。当他无法入睡时对自己的自恋性暴怒可能只会让他更加清醒。并且他会攻击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失败,同时攻击其理想化父母的不足,是他们没能教会他愉快生活的基本要素。

治疗师也要有丰富的资源,为病人提供各种可能有助于他逐渐入睡的建议或活动,如,练习,或是阅读非小说类文字。总之,治疗师应该警告病人不要为自己所有的失败而猛烈的抨击自己,包括他在克服失眠问题上的失败。通过这种方式,治疗师就把自己作为一个好的自体客体提供给病人,并因此而成为病人的理性化超我,替代其严厉、非理性化的超我,而那可能正是干扰病人入睡的人。

希望大家能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必须开着灯才能睡觉”这一现象的相关信息,谢谢!

巴史克(1930-1996),美国精神医学家,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督导。与科胡特等人一起创立自体心理学,是自体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成员之一。

补充:

在《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多丽丝是一位首次接受分析的年轻女性,在初次会谈中,她一刻不停地讲话,急促而紧迫。她主诉的问题包括对朋友寄生般的依赖和非常难以独处。她独自居住时,会一直开着收音机或电视,制造出一种有人在身边的感觉。在分析中,她非常担心会没什么可说——她确信沉默将导致她被赶出分析——并在每次会谈前做大量准备。她似乎极为关注分析师的反应。

点击数:
网站地图